化学元素周期表
本表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元素周期表制作。
104-118号元素的名称含有Unihan新版汉字,这些汉字在较老的电脑(操作系统)上不能显示,可能显示为空白、方框或问号。
点击表中的元素的单元格,可以查看元素的化学性质、发现故事、发现人,及其它相关知识。
化学元素的拼音
本表显示每一种元素名称的拼音。
104-118号元素的名称含有Unihan新版汉字,这些汉字在较老的电脑(操作系统)上不能显示,可能显示为空白、方框或问号。
点击表中元素的单元格,可以放大显示。
|
|
|
元 素 周 期 表
元素符号,红色指 放射性元素
非金属
金 属
元素名称的拼音
过渡元素
|
|
|
电子层
|
0 族 电子数
|
1
|
|
|
|
|
|
|
|
|
|
|
2
|
|
|
|
|
|
|
|
|
|
|
3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4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5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6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7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化学元素的图片
在元素周期表中显示每一种元素的典型图片,其中:85号元素没有图片,86号、87号、100-118号是放射性元素,自然界含量极少,或自然界不存在是人造元素,没有图片。
点击表中元素的单元格,可以放大显示。
|
|
|
元 素 周 期 表
元素符号,红色指 放射性元素
非金属
金 属
元素的图片
过渡元素
|
|
|
电子层
|
0 族 电子数
|
1
|
|
|
|
|
|
|
|
|
|
|
2
|
|
|
|
|
|
|
|
|
|
|
3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4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5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6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7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元素周期表简介
元素周期表是依原子序数、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来排列化学元素的表格。一如其名,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展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趋势。其中,周期表的横行被称作周期,纵列则被称作族。一般而言,在同一周期内,金属元素位于表的左端,非金属位于右端;同族的元素则大多具有相似化学性质。周期表中六个族具有单独的别名,包括第17族(VIIA族)别名为卤素,第18族(VIIIA族)被称为稀有气体。此外,原子轨道的排布情况与表中周期的排列密切相关。
元素周期表排列的周期性趋势既可用于推演不同元素间性质的关系,也可用于预测未发现或新合成的元素的性质。周期表最早由俄罗斯化学家德米特里·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布,主要用于表现当时已知的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,但他也借此基本成功预测当时尚未发现的、位于周期表空位中元素的相当一部分性质。随着新元素的发现和化学性质理论模型的健全,门捷列夫的思想也在不断完善。现代的元素周期表不仅为分析化学反应提供有用的框架,也在其他化学领域乃至核物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。
自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(氢)至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(鿫,Oganesson)均已被发现或成功合成,并填满周期表的前七个周期。不过,在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仅有前98种元素,且部分仅有痕量存在;99号及以后的元素都是在实验室或核反应堆中合成得到的。下一个合成的新元素将会开启周期表的第八周期,因此大量工作都在往这方面努力,且已有理论指出可能的新元素。此外,实验室中也合成多种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。
族
周期表中的一个族指的是一个纵列(VIIIB族除外)。一般而言,与同周期、同分区的元素相比,同族元素往往具有更相似的性质,但是另一些性质与原子序数的相关性更明显。依照现代原子结构量子力学的解释,同族元素的价层电子通常具有相同的排布方式,因而一般具有一系列共同的化学性质,且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,元素的性质亦呈现出明显有规律的变化。不过在周期表的部分分区,如d区与f区,沿横向排列的元素彼此间性质也很相似,甚至比同族元素的相似性更强。
通常情况下,同族元素自上而下,原子半径递增,电离能和电负性递减。原子半径的递增是因为被填充的电子壳层越来越多,而价层电子离核越来越远。电离能和电负性的下降亦是由于价电子与核的距离增加而导致的,因为离核越远的电子所受的束缚越弱。不过这一规则存在例外,例如第11族(I B族)的底端,电负性就反而增大。
周期
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。尽管一般而言同族元素的相似性更强,但部分区域中同周期元素(即,沿水平方向)相似性和变化规律更显著。比如f区中的两行,镧系和锕系元素,就体现了“同周期内元素性质相似”的特点。
同一周期内的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,其原子半径、电离能、电子亲和能和电负性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。自左向右,质子数逐渐增加,核外电子所受的吸引力增强而更向核靠拢,因此原子半径通常随之递减。相应地,电离能和电负性随之增大,因为将电子从核外剥离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。此外在同一周期中,金属的电子亲和能通常低于同周期的非金属(稀有气体除外)。
区
区
周期表中,依最后填充的电子亚层而划分的矩形块被称作区。各区大体上依照最后被填充的亚层的符号命名。s区由前两族(碱金属和碱土金属)外加氢和氦元素组成,p区则包含最后六个族,即13~18族(III A至0族)。所有的类金属都落在p区的范围内。d区包含第3至第12族(III B至II B),所有的过渡金属都位于此区域。f区通常被单独放在周期表的最下方,不冠以族序号。镧系和锕系位于这个区域。
金属、类金属和非金属
浅黄色为金属,深黄色为类金属,蓝色为非金属,灰色所示元素分类未定,不同的资料来源会将这些元素分在不同的类别
根据理化特性的不同,周期表中的元素可被分为金属、类金属和非金属三类。金属通常是具光泽的固体,电导率与热导率较高。金属元素彼此易形成合金,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则容易形成离子盐类化合物(稀有气体除外)。大部分非金属在通常状况下则是气体或有色固体,绝缘性较好。非金属元素彼此间常以共价键结合形成化合物。金属与非金属间则是类金属,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。
金属与非金属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子类。周期表中自左向右,这些子类的金属性依次减弱,而非金属性逐渐增强。金属从相当活泼的碱金属开始逐渐向右扩展,依次经过活性较弱的碱土金属、内过渡金属(镧系与锕系元素)、典型过渡金属,终止于物理化学活性都较弱的后过渡金属(即贫金属)。非金属自左向右则依次为多原子非金属、双原子非金属与单原子的稀有气体。多原子非金属靠近类金属区域,尚有残余的金属特性,双原子非金属则具有典型的非金属性,稀有气体更是几近完全惰性。过渡金属中还可细分出一些子类,如难熔金属和贵金属等较为知名的子类,但在周期表中较少单独标出。